龍腦作為人類健康領域的醫藥瑰寶,在古典記載有“梅片”“梅片腦”“梅花腦”“天然冰片”(藥典中記載頗多)等多種稱謂,從南北朝開始,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應用歷史,早已深深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,滲透在古人的祭祀、詩文、飲食、休閑及人際交往等諸多方面,成為其不可割舍的一部分,唐詩宋詞多有贊美,延伸到現代在醫療、養生、美容、日化等領域,特別是防疫和治療疑難疾病方面都有突出作用。可惜在我國,自古以來備受人們稱贊的龍腦一直依賴于東南亞進口,由于其功能顯著和價格昂貴而成為少數皇宮貴族的專用貢品。
梅片概述
為梅片樹的樹脂析出的天然結晶,從梅片樹干的進行加工,或砍下樹干及樹枝,切成碎片,經水蒸氣蒸餾升華,冷卻后即成結晶。
《本草綱目》“療喉痹、腦痛、鼻瘜、齒痛、傷寒舌出、小兒痘陷。通諸竅,散郁火。”——李時珍
《千金翼方》“龍腦香及膏香:味辛苦,微寒。一云溫、平、無毒。主心腹邪氣,風濕積聚,耳聾明目,去目赤膚翳。”——孫思邈
《醫林纂要》“龍腦主散郁火,能透骨熱、治驚癇、痰迷、喉痹,舌脹、牙痛、耳聾、鼻息、目赤浮翳、痘毒內陷、殺蟲、痔瘡、催生,性走而不守,亦能生肌止痛。然散而易竭,是終歸陰寒。”——汪紱
《本草正》“味微甘大辛,敷用者其涼如冰,而氣雄力銳。本非熱,陽中有陰也。善散氣, 散血, 散火, 散滯, 通竅, 辟惡, 逐心腹邪氣。”——張景岳
《唐本草》“其清香,為百藥之先,萬物中香無出其右者。”——蘇敬
《政類本草》“摩一切風,殺腹藏及皮膚內一切蟲。”——唐慎微
《本草經疏》“龍腦其香為百藥之冠,芳香之氣能避一切邪惡、辛烈之性,能散一切風濕。”——謬希
雍
《本草匯言》“龍腦開竅辟邪之藥也,性善走竄,啟發壅閉,開達諸竅,無往不通,然芳香之氣能辟開一切邪惡。”——倪朱謨
《壽域神方》“治頭痛疼痛,龍腦一錢,紙卷做拈,燒煙熏鼻,吐出痰涎即愈。”——朱權
《簡便單方》“治內外痔瘡,龍腦一、兩分,蔥汁化擦之。”——楊起
《夷堅志》“治傷寒舌出過寸者,龍腦半分,為末,摻之。”——洪邁
《瀕湖集簡方》“治鼻中息肉垂下者,龍腦點之。”——李時珍
《海上方》載稱:“治酒皶鼻,赤皰注上面臉者:龍腦,真酥調涂敷”——錢竽
《艷異編正集》載稱:“南海嘗貢奇物,龍腦漿,補男子"。
《本草綱目》載:“一女病,發熱腹痛,手足厥逆,漸加昏悶,形癥極惡,疑是痘喉。時暑月,急取屠家敗血,倍用龍腦和服。得睡,須臾一身瘡出而安。若非此方,則橫天矣。”——李時珍
《香典》載稱:“龍腦油“其香氣馥郁濃烈,對元氣大有補益”。
《古稀說》載:“每日使用龍腦,既補先天又壯后天,既補元氣又足中氣,是助長壽之佳品。”——乾隆
《本草拾遺載》載:“龍腦入面藥,令人光澤紅潤”。
《新修本草》載:“龍腦可駐顏澤面,減少皺紋,長期揩洗,顏面如玉色”。
《本草集要》載:"龍腦太辛善走,故能散熱、世人誤以為寒,不知其辛散之性,似乎涼而,諸香皆屬陽,豈有香之至者,而性反寒乎"。——王綸
《中國藥典》:龍腦開竅醒神,清熱止痛。用于熱病神昏、驚厥,中風痰厥,氣郁暴厥,中惡昏迷胸痹心痛,目赤,口瘡,咽喉腫痛,耳道流膿。